104.02.04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名稱修正為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並修正條文

※本法規部分或全部條文尚未生效

 

三、其他必要之保護及協助。
           前項規定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接獲報告、自行發現或被害人自行
           求助者,亦同。

第 16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條緊急安置被害人,應於安置起七十二小
           時內,評估有無繼續安置之必要,經評估無繼續安置必要者,應不付安置
           ,將被害人交付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經評估有安置必要者,
           應提出報告,聲請法院裁定。
           法院受理前項聲請後,認無繼續安置必要者,應裁定不付安置,並將被害
           人交付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認有繼續安置必要者,應交由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寄養家庭或其他適
           當之醫療、教育機構,期間不得逾三個月。
           安置期間,法院得依職權或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被害人、父母
           、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之聲請,裁定停止安置,並交由被害人之父母、
           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保護及教養。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收到第二項裁定前,得繼續安置。

第 17 條   前條第一項所定七十二小時,自依第十五條第二項第二款規定緊急安置被
           害人之時起,即時起算。但下列時間不予計入:
           一、在途護送時間。
           二、交通障礙時間。
           三、依其他法律規定致無法就是否有安置必要進行評估之時間。
           四、其他不可抗力之事由所生之遲滯時間。

第 18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被害人安置後四十五日內,向法院提出審
           前報告,並聲請法院裁定。審前報告如有不完備者,法院得命於七日內補
           正。
           前項審前報告應包括安置評估及處遇方式之建議,其報告內容、項目及格
           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19 條   法院依前條之聲請,於相關事證調查完竣後七日內對被害人為下列裁定:
           一、認無安置必要者應不付安置,並交付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
               其為無合法有效之停(居)留許可之外國人、大陸地區人民、香港、
               澳門居民或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亦同。
           二、認有安置之必要者,應裁定安置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設
               立或委託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寄養家庭、中途學校或其他適當之
               醫療、教育機構,期間不得逾二年。
           三、其他適當之處遇方式。
           前項第一款後段不付安置之被害人,於遣返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關應委託或補助民間團體續予輔導,移民主管機關應儘速安排遣返事宜,
           並安全遣返。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對第一項被害人施予六個月以上二年以下之
           輔導。但有第一項第一款後段情形者,不在此限。

第 2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檢察官、父母、監護人、被害人或其他適當
           之人對於法院裁定有不服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提起抗告。
           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抗告。
           抗告期間,不停止原裁定之執行。

第 21 條   被害人經安置後,主管機關應每三個月進行評估。經評估無繼續安置之必
           要者,得聲請法院裁定停止安置。
           經法院依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裁定安置期滿前,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認有繼續安置之必要者,應於安置期滿四十五日前,向法院提出評估
           報告,聲請法院裁定延長安置,其每次延長之期間不得逾一年。但以延長
           至被害人年滿二十歲為止。
           被害人於安置期間年滿十八歲,經評估有繼續安置之必要者,得繼續安置
           至期滿或年滿二十歲。
           因免除或停止安置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協助該被害人及其家
           庭預為必要之返家準備。

第 22 條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及中央主管機關應聯合協調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設置安置被害人之中途學校。
           中途學校之設立,準用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規定辦理;中途
           學校之員額編制準則,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中途學校應聘請社會工作、心理、輔導及教育等專業人員,並結合民間資
           源,提供選替教育及輔導。
           中途學校學生之學籍應分散設於普通學校,畢業證書應由該普通學校發給
           。
           前二項之課程、教材及教法之實施、學籍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
           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定之。
           安置對象逾國民教育階段者,中途學校得提供其繼續教育。
           中途學校所需經費來源如下:
           一、各級政府按年編列之預算。
           二、社會福利基金。
           三、私人或團體捐款。
           四、其他收入。
           中途學校之設置及辦理,涉及其他機關業務權責者,各該機關應予配合及
           協助。

第 23 條   經法院依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一款前段、第三款裁定之被害人,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應指派社會工作人員前往訪視輔導,期間至少一年或至其
           年滿十八歲止。
           前項輔導期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
           人認為難收輔導成效者或認仍有安置必要者,得檢具事證及敘明理由,由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接受父母、監護人或其他適當之人之請
           求,聲請法院為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之裁定。

第 24 條   經法院依第十六條第二項或第十九條第一項裁定之受交付者,應協助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指派之社會工作人員對被害人為輔導。

第 25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免除、停止或結束安置,無法返家之被害
           人,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適當之處理。

第 26 條   兒童或少年遭受性剝削或有遭受性剝削之虞者,如無另犯其他之罪,不適
           用少年事件處理法及社會秩序維護法規定。
           前項之兒童或少年如另犯其他之罪,應先依第十五條規定移送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處理後,再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移送少年法院(庭)處理。

第 27 條   安置或保護教養期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受其交付或經法院裁
           定交付之機構、學校、寄養家庭或其他適當之人,在安置或保護教養被害
           人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

第 28 條   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對未滿十八歲之子女、養子女或受監護人犯第三十
           二條至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二項之罪者,被害人、檢察官、被害人
           最近尊親屬、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利
           害關係人,得向法院聲請停止其行使、負擔父母對於被害人之權利義務,
           另行選定監護人。對於養父母,並得請求法院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
           法院依前項規定選定或改定監護人時,得指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為被害人之監護人,並得指定監護
           方法、命其父母、原監護人或其他扶養義務人交付子女、支付選定或改定
           監護人相當之扶養費用及報酬、命為其他必要處分或訂定必要事項。
           前項裁定,得為執行名義。

第 29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令被害人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
           人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並得實施家庭處遇計畫
           。

第 30 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對有下列情形之一之被害人續予追蹤輔導,
           並提供就學、就業、自立生活或其他必要之協助,其期間至少一年或至其
           年滿二十歲止:
           一、經依第十五條第二項第一款及第三款規定處遇者。
           二、經依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不付安置之處遇者。
           三、經依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之安置期滿。
           四、經依第二十一條規定裁定安置期滿或停止安置。
           前項追蹤輔導及協助,教育、勞動、衛生、警察等單位,應全力配合。


  第 四 章 罰則
第 31 條   與未滿十六歲之人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者,依刑法之規定處罰之。
           十八歲以上之人與十六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
           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項之罪者,不問犯罪地之法律有無
           處罰規定,均依本條例處罰。

第 32 條   引誘、容留、招募、媒介、協助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
           或猥褻行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
           下罰金。以詐術犯之者,亦同。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
           百萬元以下罰金。
           媒介、交付、收受、運送、藏匿前二項被害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一年以上
           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交付、收受、運送、藏匿行為之媒介者,亦同。
           前四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33 條   以強暴、脅迫、恐嚇、監控、藥劑、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
           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
           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
           下罰金。
           媒介、交付、收受、運送、藏匿前二項被害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交付、收受、運送、藏匿行為之媒介者,亦同。
           前四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34 條   意圖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而買賣、質押或以他法,
           為他人人身之交付或收受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
           以下罰金。以詐術犯之者,亦同。
           以強暴、脅迫、恐嚇、監控、藥劑、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
           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媒介、交付、收受、運送、藏匿前二項被害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交付、收受、運送、藏匿行為之媒介者,亦同。
           前四項未遂犯罰之。
           預備犯第一項、第二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 35 條   招募、引誘、容留、媒介、協助、利用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為性交、
           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
           十萬元以下罰金。
           以強暴、脅迫、藥劑、詐術、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使兒童
           或少年為性交、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營利犯前二項之罪者,依各該條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36 條   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圖畫、照片、影片、影帶、光
           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
           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招募、引誘、容留、媒介、協助或以他法,使兒童或少年被拍攝、製造性
           交或猥褻行為之圖畫、照片、影片、影帶、光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
           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以強暴、脅迫、藥劑、詐術、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使兒童
           或少年被拍攝、製造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圖畫、照片、影片、影帶、光碟、
           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
           下罰金。
           意圖營利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條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四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一項至第四項之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 37 條   犯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二項或
           第三十六條第三項之罪,而故意殺害被害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使被
           害人受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犯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二項或
           第三十六條第三項之罪,因而致被害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十二年以上
           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 38 條   散布、播送或販賣兒童或少年為性交、猥褻行為之圖畫、照片、影片、影
           帶、光碟、電子訊號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
           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散布、播送、販賣或公然陳列而持有前項物品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查獲之前二項物品,不問屬於行為人與否,沒收之。

第 39 條   無正當理由持有前條第一項物品,第一次被查獲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
           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令其接受二小時以上十小時以下之輔導教育,其物
           品不問屬於持有人與否,沒入之。
           無正當理由持有前條第一項物品第二次以上被查獲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
           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其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

第 40 條   以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信、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散布、傳
           送、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
           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
           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營利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
           以下罰金。

第 41 條   公務員或經選舉產生之公職人員犯本條例之罪,或包庇他人犯本條例之罪
           者,依各該條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 42 條   意圖犯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六條或第三十七條第一項後段之罪,而移送被
           害人入出臺灣地區者,依各該條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43 條   父母對其子女犯本條例之罪,因自白或自首,而查獲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
           八條、第三十九條第二項之犯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犯第三十一條之罪自白或自首,因而查獲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八條、第三
           十九條第二項之犯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第 44 條   觀覽兒童或少年為性交、猥褻之行為而支付對價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
           十萬元以下罰鍰。

第 45 條   利用兒童或少年從事坐檯陪酒或涉及色情之伴遊、伴唱、伴舞等侍應工作
           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
           善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移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命其停業一個
           月以上一年以下。

第 46 條   違反第七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第 47 條   違反第八條規定者,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
           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第 48 條   廣播、電視事業違反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者,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
           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命其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得按
           次處罰。
           前項以外之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之負責人違反第十四條
           第一項規定者,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
           鍰,並得沒入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之物品、命其限期移除內容、下架或其
           他必要之處置;屆期不履行者,得按次處罰至履行為止。
           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無負責人或負責人對行為人之行為
           不具監督關係者,第二項所定之罰鍰,處罰行為人。

第 49 條   不接受第二十九條規定之親職教育輔導或拒不完成其時數者,處新臺幣三
           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因未善盡督促配合之責,致兒童或少
           年不接受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之輔導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六千元
           以下罰鍰。

第 50 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為他人散布、傳送
           、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
           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萬
           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於違反前項規定之媒體,應發布新聞並公開之。
           第一項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若已善盡防止任何人散布、傳送、刊登或張貼
           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者,經各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邀集兒童及少年福利團體與專家學者代表審議同意後,得
           減輕或免除其罰鍰。

第 51 條   犯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二項或第四十條之罪,經判決
           或緩起訴處分確定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對其實施四小時以上
           五十小時以下之輔導教育。
           前項輔導教育之執行,主管機關得協調矯正機關於行為人服刑期間辦理,
           矯正機關應提供場地及必要之協助。
           無正當理由不接受第一項或第三十九條第一項之輔導教育,或拒不完成其
           時數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第 52 條   違反本條例之行為,其他法律有較重處罰之規定者,從其規定。
           軍事審判機關於偵查、審理現役軍人犯罪時,準用本條例之規定。


  第 五 章 附則
第 53 條   第三十九條第一項及第五十一條第一項之輔導教育對象、方式、內容及其
           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法務主管機關定之。

第 54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55 條   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歡迎來電諮詢:04-2375-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