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6.17增訂、刪除並修正消費者保護法條文
  • 台中地區-4/8(二)14:00~17:00,免費與律師現場諮詢開始預約啦(❁´◡`❁) 名額有限,活動詳情請點此連結加入LINE詢問~
  • ※本法規部分或全部條文尚未生效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十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400070691  號令
    修正公布第 2、8、11-1、13、17、18、19、22、29、39~41、44-1、
    45、45-4、46、49、51、57、58、60、62、64  條條文及第三節節名;
    增訂第 17-1、19-2、56-1 條條文;刪除第 19-1 條條文;並自公布日
    施行,但第 2  條第 10、11 款及第 18~19-2 條條文之施行日期,由
    行政院定之
    
    
    第 2 條    本法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消費者:指以消費為目的而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
               二、企業經營者:指以設計、生產、製造、輸入、經銷商品或提供服務為
                   營業者。
               三、消費關係: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就商品或服務所發生之法律關係
                   。
               四、消費爭議: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因商品或服務所生之爭議。
               五、消費訴訟:指因消費關係而向法院提起之訴訟。
               六、消費者保護團體:指以保護消費者為目的而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
               七、定型化契約條款:指企業經營者為與多數消費者訂立同類契約之用,
                   所提出預先擬定之契約條款。定型化契約條款不限於書面,其以放映
                   字幕、張貼、牌示、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表示者,亦屬之。
               八、個別磋商條款:指契約當事人個別磋商而合意之契約條款。
               九、定型化契約:指以企業經營者提出之定型化契約條款作為契約內容之
                   全部或一部而訂立之契約。
               十、通訊交易:指企業經營者以廣播、電視、電話、傳真、型錄、報紙、
                   雜誌、網際網路、傳單或其他類似之方法,消費者於未能檢視商品或
                   服務下而與企業經營者所訂立之契約。
               十一、訪問交易:指企業經營者未經邀約而與消費者在其住居所、工作場
                     所、公共場所或其他場所所訂立之契約。
               十二、分期付款:指買賣契約約定消費者支付頭期款,餘款分期支付,而
                     企業經營者於收受頭期款時,交付標的物與消費者之交易型態。
    
    第 8 條    從事經銷之企業經營者,就商品或服務所生之損害,與設計、生產、製造
               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但其對於損害之防免已盡
               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
               前項之企業經營者,改裝、分裝商品或變更服務內容者,視為第七條之企
               業經營者。
    
    第 11-1 條 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立定型化契約前,應有三十日以內之合理期間,供
               消費者審閱全部條款內容。
               企業經營者以定型化契約條款使消費者拋棄前項權利者,無效。
               違反第一項規定者,其條款不構成契約之內容。但消費者得主張該條款仍
               構成契約之內容。
               中央主管機關得選擇特定行業,參酌定型化契約條款之重要性、涉及事項
               之多寡及複雜程度等事項,公告定型化契約之審閱期間。
    
    第 13 條   企業經營者應向消費者明示定型化契約條款之內容;明示其內容顯有困難
               者,應以顯著之方式,公告其內容,並經消費者同意者,該條款即為契約
               之內容。
               企業經營者應給與消費者定型化契約書。但依其契約之性質致給與顯有困
               難者,不在此限。
               定型化契約書經消費者簽名或蓋章者,企業經營者應給與消費者該定型化
               契約書正本。
    
    第 17 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
               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
               政院核定後公告之。
               前項應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
               一、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
               二、違反契約之法律效果。
               三、預付型交易之履約擔保。
               四、契約之解除權、終止權及其法律效果。
               五、其他與契約履行有關之事項。
               第一項不得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
               一、企業經營者保留契約內容或期限之變更權或解釋權。
               二、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
               三、限制或剝奪消費者行使權利,加重消費者之義務或責任。
               四、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
               違反第一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
               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記載之事項,雖未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仍構成契約之
               內容。
               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
    
    第 17-1 條 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立定型化契約,主張符合本節規定之事實者,就其
               事實負舉證責任。
    
    
        第 三 節 特種交易
    第 18 條   企業經營者以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方式訂立契約時,應將下列資訊以清楚
               易懂之文句記載於書面,提供消費者:
               一、企業經營者之名稱、代表人、事務所或營業所及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消
                   費者得迅速有效聯絡之通訊資料。
               二、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對價、付款期日及方式、交付期日及方式。
               三、消費者依第十九條規定解除契約之行使期限及方式。
               四、商品或服務依第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排除第十九條第一項解除權之適用
                   。
               五、消費申訴之受理方式。
               六、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事項。
               經由網際網路所為之通訊交易,前項應提供之資訊應以可供消費者完整查
               閱、儲存之電子方式為之。
    
    第 19 條   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
               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
               但通訊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合理例外情事,由行政院定之。
               企業經營者於消費者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未依前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
               提供消費者解除契約相關資訊者,第一項七日期間自提供之次日起算。但
               自第一項七日期間起算,已逾四個月者,解除權消滅。
               消費者於第一項及第三項所定期間內,已交運商品或發出書面者,契約視
               為解除。
               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違反本條規定所為之約定,其約定無效。
    
    第 19-1 條 (刪除)
    
    第 19-2 條 消費者依第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規定,以書面通知解除契約者,除當事
               人另有個別磋商外,企業經營者應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十五日內,至原交
               付處所或約定處所取回商品。
               企業經營者應於取回商品、收到消費者退回商品或解除服務契約通知之次
               日起十五日內,返還消費者已支付之對價。
               契約經解除後,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間關於回復原狀之約定,對於消費者
               較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之規定不利者,無效。
    
    第 22 條   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
               之內容。
               企業經營者之商品或服務廣告內容,於契約成立後,應確實履行。
    
    第 29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為從事商品或服務檢驗,應設置與檢驗項目有關之檢驗設
               備或委託設有與檢驗項目有關之檢驗設備之機關、團體檢驗之。
               執行檢驗人員應製作檢驗紀錄,記載取樣、儲存樣本之方式與環境、使用
               之檢驗設備、檢驗方法、經過及結果,提出於該消費者保護團體。
               消費者保護團體發表前項檢驗結果後,應公布其取樣、儲存樣本之方式與
               環境、使用之檢驗設備、檢驗方法及經過,並通知相關企業經營者。
               消費者保護團體發表第二項檢驗結果有錯誤時,應主動對外更正,並使相
               關企業經營者有澄清之機會。
    
    第 39 條   行政院、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置消費者保護官若干名。
               消費者保護官任用及職掌之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 40 條   行政院為監督與協調消費者保護事務,應定期邀集有關部會首長、全國性
               消費者保護團體代表、全國性企業經營者代表及學者、專家,提供本法相
               關事項之諮詢。
    
    第 41 條   行政院為推動消費者保護事務,辦理下列事項:
               一、消費者保護基本政策及措施之研擬及審議。
               二、消費者保護計畫之研擬、修訂及執行成果檢討。
               三、消費者保護方案之審議及其執行之推動、連繫與考核。
               四、國內外消費者保護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建設有關問題之研究。
               五、消費者保護之教育宣導、消費資訊之蒐集及提供。
               六、各部會局署關於消費者保護政策、措施及主管機關之協調事項。
               七、監督消費者保護主管機關及指揮消費者保護官行使職權。
               消費者保護之執行結果及有關資料,由行政院定期公告。
    
    第 44-1 條 前條消費爭議調解事件之受理、程序進行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
               院定之。
    
    第 45 條   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置委員七名至二十一名
               。
               前項委員以直轄市、縣(市)政府代表、消費者保護官、消費者保護團體
               代表、企業經營者所屬或相關職業團體代表、學者及專家充任之,以消費
               者保護官為主席,其組織另定之。
    
    第 45-4 條 關於小額消費爭議,當事人之一方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調
               解委員得審酌情形,依到場當事人一造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解決方案,並
               送達於當事人。
               前項之方案,應經全體調解委員過半數之同意,並記載第四十五條之五所
               定異議期間及未於法定期間提出異議之法律效果。
               第一項之送達,不適用公示送達之規定。
               第一項小額消費爭議之額度,由行政院定之。
    
    第 46 條   調解成立者應作成調解書。
               前項調解書之作成及效力,準用鄉鎮市調解條例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九條
               之規定。
    
    第 49 條   消費者保護團體許可設立二年以上,置有消費者保護專門人員,且申請行
               政院評定優良者,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起第五十條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或
               第五十三條不作為訴訟。
               消費者保護團體依前項規定提起訴訟者,應委任律師代理訴訟。受委任之
               律師,就該訴訟,得請求預付或償還必要費用。
               消費者保護團體關於其提起之第一項訴訟,有不法行為者,許可設立之主
               管機關應廢止其許可。
               優良消費者保護團體之評定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 51 條   依本法所提之訴訟,因企業經營者之故意所致之損害,消費者得請求損害
               額五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金;但因重大過失所致之損害,得請求三倍以下
               之懲罰性賠償金,因過失所致之損害,得請求損害額一倍以下之懲罰性賠
               償金。
    
    第 56-1 條 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一項公告之
               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
               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
               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
               得按次處罰。
    
    第 57 條   企業經營者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六項、第三十三條或
               第三十八條規定所為之調查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並得按次處罰。
    
    第 58 條   企業經營者違反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或第三十八條規定所為之命令者,
               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第 60 條   企業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
               體、健康之虞者,影響社會大眾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為情節重大,中央主
               管機關或行政院得立即命令其停止營業,並儘速協請消費者保護團體以其
               名義,提起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
    
    第 62 條   本法所定之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經限期繳納後,屆期仍未繳納者,依
               法移送行政執行。
    
    第 64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二日修正公布之第二條第
               十款與第十一款及第十八條至第十九條之二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歡迎來電諮詢:04-2375-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