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吳貴奉/綜合報導】
被譽為五千年「國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1958年起,大陸中華書局花了20年整理出版點校本。然而,2007年點校本又開始進行「大修」。主事者說,這是由於文革政治力介入,導致那套綠皮薄冊存在不足與缺憾。
此次「大修」,第一批修訂版點校本「二十四史」預計於2012年出版,2015年全部完成。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上海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訪問時,點出何以才30年即進行重修的癥結所在。
政治影響點校工作
徐俊指出,宋元以來歷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的傳統,形成不同時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時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1930年代,商務印書館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則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他說,歷次校刻的重點是文字校訂和勘誤,也有些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後兩次校刻,就對少數民族的稱謂進行較多改動。
至於政治風氣對點校工作是否有影響?徐俊認為這是很難避免的,他說「文革」期間,學術界提倡「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具體到點校工作,要求儘量簡潔,因此學者們做的很多校勘、考證工作並沒有能夠在校勘記中充分體現。
徐俊透露,在文革期間,有關方面反對「繁瑣考證」,很多專家都是偷偷摸摸在做資料的收集和考證。但「儘管專家們做了大量考證工作,卻不能寫進書裡。」
他指出,每部史書在歷史上都有眾多版本,在整理時首先要確定一個好的底本。但點校本中部分史書採取「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也就是多本合校,覺得哪個本子文字好就直接採用哪個,卻不出校說明,這是較受質疑的地方。
勘定訛誤 統一體例
靠農工起家的中共政權,文革時期就連點校史書也要凸顯農工的地位。徐俊表示,那時,強調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鬥爭,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汙蔑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驚)嘆號」,如《明史》中: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當時認為「苦我民耳」是騙人的鬼話,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不僅是標點,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鬥爭,按照體例應該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於要突出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當時就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容都進行分段提行。現在的點校本《三國誌》、《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據悉,本次修訂將發現並解決原點校本存在的版本問題、文字訛誤、標點錯誤,同時將為原點校本制定統一體例,撰寫修訂本總序和各史前言、編製參考文獻目錄及其他附錄等,成為一閱讀方便的全新升級版本。
出處來源: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