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生子的新聞不斷發生,未成年少女終止懷孕一年更達2萬多件。曾任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的楊心蕙表示,學校不能再以隱晦的方始處理未婚懷孕,而是要先做好預防教育以及輔導工作。
性教育不足 不知臨盆
楊心蕙14日在中華國中舉行的一場教師座談會表示,根據統計,每年15到18歲青少女終止懷孕件數約有2萬4,300人。這麼多的未成年少女終止懷孕事件,代表目前學校對於未成年少女懷孕問題的預防相當不足。
日前澎湖一位女學生肚子痛以為是腸胃炎,結果沒想到即將臨盆,在男性教官的協助下產下嬰兒。楊心蕙表示,女學生以為臨盆是腸胃炎,可見台灣的生理教育有多麼不足。
而目前的性教育都以女學生為主,也明顯忽略男學生。楊心蕙表示,因為女生青春期有月經,因此老師或護士還會教導女學生有關月經的知識。但男學生的生理教育卻被忽略,包括夢遺以及對女性身體的好奇,也很需要老師的解答。
楊心蕙提醒,如果學生能從老師這邊得到答案,才不會偷偷摸摸因好奇去碰觸女生的身體。楊心蕙舉例,之前就發生過國小五年級的男女學生,兩人並沒有戀愛關係,卻因為看到A片好奇,就在學校陽台上進行性行為,可見學生非常需要老師提供相關知識。
污名嚴重 學生怕求助
當缺乏教育跟輔導資源時,萬一懷孕,學生根本不敢講。學生自行處理也只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自己偷偷去買RU486,另一個方法就是到不知名或不合法的婦產科拿掉小孩。
楊心蕙表示,未婚懷孕的學生不敢求助,是因為社會習俗與刻板價值不容許未婚懷孕,女學生害怕講了之後被罵被處分,被指責做了壞事、交友不慎、甚至被污名化為勾引人家不要臉等等。當學生認為學校沒有提供相關措施與處遇,覺得懷孕後難以繼續學業時,求助或是告知家人或學校的意願就會相當低。
即使學校提供相關輔導,但目前學校的輔導多半忽略未婚懷孕事件中的男學生。楊心蕙表示,根據個案情況,接近8成的未婚媽媽與小爸爸在懷孕前是男女朋友關係。但女方懷孕後,有近7成的小爸爸對於懷孕的女方沒有提供任何支持,懷孕後也呈現分手或沒有聯繫的狀態。因此,男性青少年當事人通常也無法參與決定繼續懷孕或是照顧小孩。
隱匿懷孕 問題更惡化
學校通常因為擔心有礙校譽,不願意通報學生懷孕,或是認為懷孕學生案例有不良的示範作用,因此通常希望學生辦理休學或轉校。但學生懷孕轉校或休學之後,卻同時失去了接受輔導的機會,未婚懷孕問題會更加惡化。
楊心蕙強調,學校除了教導一般的性教育,更應該教導情感自主權、身體自主權以及性侵害防治觀念。讓學生了解,愛情不一定等於性。如此才能預防未婚懷孕的發生。如果未婚懷孕已經發生,這些學生更需要老師專業的協助與輔導,未婚懷孕學生才不會因為懷孕,進入更為弱勢的境地。
出處來源:台灣立報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