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為什麼要當律師?」這個問題存在每一個律師心中,更精確的問題是「當一名什麼樣的律師?」。念大學時,認為念法律就是要捍衛公平正義,但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制度下,法律系學生被灌輸著一定要考律師、司法官的觀念,被訓練成考試機器,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考?律師、司法官分別在司法制度中擔任什麼角色?法律真的可以為受害人爭取正義嗎?如果沒有考上又有什麼其他的發展?功利取向的結果導致大家一窩蜂的考試,取得律師資格執業幾年後卻頻頻後悔而轉向其他軌道,或是經年累月的窩在圖書館念書一考再考,逐漸和社會脫節。大學畢業時的我正面臨這些疑惑,雖然表面上依循父母之命每年赴考,但心裡一直排斥,因為根本不瞭解耗費光陰考上以後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如果大學設有實習課程,讓學生可以到律師事務所、法院以及科技公司的法務部門實習半年,或許當初的我就不會如此困惑。

    一般人對律師的形象多是從電視媒體中瞭解的,認為律師就是要口若懸河、辯才無礙,一切以利益為導向,例如基努李維和艾爾帕西諾主演的《魔鬼代言人》,片中基努李維飾演的律師為了虛榮和名利,將靈魂賣給了艾爾帕西諾飾演的撒旦,間接諷刺利益至上的商人律師。但我認為《造雨人》較符合律師的真實生活,「造雨人」是 〝The Rainmaker〞的字面翻譯,也就是能讓天下雨的人,以前印地安人靠天吃飯,,不下雨大家就會餓死,族裡的巫醫就會求雨,所以被稱為造雨人,後來引申來形容很能吸引客戶為公司賺很多錢的人,麥特戴蒙在片中扮演一名年輕律師,故事以一件幫弱勢家庭爭取保險金的官司為主軸,另一件案件涉及婚姻暴力,麥特戴蒙一心想為客戶爭取合理的賠償和權益,但是必須面對保險公司龐大律師團的橫行霸道,初出茅廬的小律師孤身奮鬥不免捉襟見肘,他逐漸發現這個行業的腐敗、黑暗和自己當初的理想有天壤之別,幸而他仍不放棄並在抽絲剝繭下找到關鍵證據為死於血癌的病患家屬爭取到理賠金。

    「造雨人」這部影片和我在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務助理時所遭遇過的經驗頗為相似。在專心準備考試幾年後,決定先踏入職場累積工作經驗,在事務所的期間讓我拓展了視野,不再侷限於書籍中的學理,不論是強制執行程序常見的假扣押、查封,家庭糾紛的婚姻事件、繼承案件,不動產糾紛中的買賣履約爭議、土地分割、袋地通行權等,還有一般常見的車禍糾紛,以及發生在特定當事人的違反政府採購法案件及商標爭議事件等,累積不少實務經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那時我深刻體會這句話的涵義。案件的當事人有財團也有弱勢家庭,但也有不可理喻甚至會言語威脅律師的對造當事人,學習如何和當事人溝通,在我看來是一門更難的學問。而律師不是只要會打官司就好,必須得參與社團、交際應酬,像造雨人一樣為事務所帶來收入,這是我最難以接受也最欠缺的一項能力,業務能力在大學的法學教育並沒有教會我們,為了突破心中這道最大的阻礙和挫折,毅然決然投入到房地產從事房仲工作,父母的反對和房仲業的辛苦不在話下,但我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堅持下去,多虧前輩願意分享經驗,讓我從一開始隻身陌生拜訪到成交及售後服務等細節知之甚詳,認識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朋友、長輩 ,體會到人情冷暖,還有在金錢面前,人會有多麼醜陋,也是在從事房仲業的期間明白自己想從事的是運用一己之長幫助別人爭取權益的工作,而非僅止於商業交易,於是便重新回到取得律師執照這段路。

    曾經也想過拼公務員考試,捧著鐵飯碗一輩子安安穩穩的,下班和假日時跟家人朋友聚餐、遊玩,享受小確幸就好,但如果就這樣過著日子,10年、20年後的自己一定會後悔沒有好好發揮自己的能力。在重新準備考試的這一年是孤單且焦躁不安的,幸而有家人、師長的支持才能堅持到最後,在放榜的當天,心情是五味雜陳的,雖然我花了比別人長的時間才考取,也曾經一度放棄,但是我重新振作,不再人云亦云,僅管會面臨許多質疑的聲音和世俗的異樣眼光,心中的道路依然明朗。藉此機會也和未來投入法律工作的學弟妹們分享,僅管目前的教育體制仍是功益取向且牢不可破,但不要忘了法律之外有藍天,把視野擴展到書本外,跳脫舒適圈盡力去探索你想瞭解的世界,不要習慣於填鴨式教育,學會獨立思考,補足自身缺點,面對挫折時學會檢討自己並克服難關,學習如何和自己相處,傾聽內心的聲音,立定目標做好計畫後,專注地朝目標邁進,便能成就你的人生拼圖。

    回答一開始的問題,「當一名什麼樣的律師?」,我選擇站在弱勢且需要幫助的一方,當一名盡己所能回饋社會的律師,律師的發展空間相當彈性,想成為商務律師、公益律師或是二者兼具,全都操之在己。影響我做出決定的是兩位傑出的女性,一位是法國知名人權律師吉賽爾艾里米(Gisèle Halimi),1927年出生於北非突尼西亞,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曾經擔任西蒙波娃的辯護律師,並推動男女工作平權、反強暴法案,以及促成法國人工流產手術的立法,在其著作中曾經說過她將律師做為一項「志業」,亦投注了她全部的生命。另一位是我的母親,因緣際會下,母親從一位家庭主婦轉變成職業婦女,為社區居民的權益全心全意付出毫無怨尤,我並不清楚是什麼信念支撐母親如此不求回報的付出,但是當我走到母親為社區長者設立的關懷據點,看到長者每天有聊天的對象、學才藝,有志工照顧長者的健康和一餐溫飽;在公園看到社區媽媽處理完家務事後出來活動筋骨,年輕夫婦帶著小孩、毛孩來蹓躂;幫助低收入戶或是單親家庭爭取到社會補助、學費補助;風災、淹水、地震時,母親總是在第一線協助居民整理家園等等,每當居民們帶著由衷的笑容、真摯的眼神對母親說一句謝謝,我便明白那難以言喻的信念,或許會有人說母親總是為別人付出很傻,但是母親無形中獲得的回報,只有她能體會,誰也不能剝奪。雖然不期許能和她們一樣偉大,但期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委託人爭取權益,盡力讓委託人的案件圓滿解決,這便是我的初衷。

歡迎來電諮詢:04-2375-6755